正是一年好时节,不负光阴不负春。
今天,苏州科技城2021年春季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在特瑞特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举行。在和煦的春风里,又一批发展的种子撒在了苏州科技城创新发展的沃土上。
此次集中签约和开工的项目共49个,总投资128.8亿元。从投资规模上看,超5亿元项目9个,超10亿元项目4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从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层次来看,涵盖了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
唯有创新活水来。作为全国首家由部省市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2006年,苏州科技城从苏州高新区西部山水间拔地而起,成为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如今,这一批新的发展种子将以人才带项目“促产业”,以大项目“强产业”,以智能化改造“优产业”,成为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以人才带项目“促产业”
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万余人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
对人才签约项目代表周朋来说,今天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日子。作为国家级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2020年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他有过很多次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曾主持参加科技部“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微膜泵驱动核酸微全分析仪》;2016年,他领导开发的微流控HPV病毒基因分型产品是第一个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注册的全自动核酸检测产品,2017年建立芯片自动化生产线,产品上市三年即实现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优秀成绩。
“与以往不同,这次是项目的全新启航。”周朋告诉记者,此次签约后,新创办的翊新诊断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将全面进驻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加速器。目标产品薄膜键合微流控技术及其FastPack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核酸检测和应用最广的免疫检测。技术受到50多份国际和国内专利保护,预计在未来3年再持续申请发明专利10至15份,实现产品销售5000万元。
“人才指数”就是“发展指数”。苏州科技城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围绕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等先导产业领域,苏州科技城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万余人,引进和获批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超750人次。
以项目带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此次签约的人才项目共计8个,与周朋类似,每一个人才项目都非同寻常。张琳,2020年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清华大学博士,创办了苏州宸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出的陶瓷—聚乙烯髋关节假体、陶瓷—陶瓷髋关节假体、膝关节假体等系列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提高国产人工关节技术水平,降低中国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吴猛,2021年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太湖云谷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创办因林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预计能够在2021/2022年分别实现5000万元和8000万元的产值目标……
一个个优秀人才带着优质项目集中落户,不仅将为区域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更会以全新的理念,再掀创新创业的热潮。
大项目促发展“强产业”
“全球首创”“填补国内空白”很抢眼
今天的大项目,就是明天的大发展。
在此次集中签约开工的项目中,拥有“全球首创”“填补国内空白”等标识的大项目十分抢眼。
医疗器械类签约项目——中奥汇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全球首创的钛合金人工髋关节镀膜球头,已经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这里有优质的产业发展环境、营商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公司前景一定很好。”公司负责人沈小勤告诉记者,签约落户后,今年该公司预计销售收入可达7200万元。
“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磁存储器刻蚀机和气相分解金属沾污收集系统以其特殊的设计,在全世界该细分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填补国内空白。”签约产业项目——半导体刻蚀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以创新为主导的全球性高科技半导体装备企业,公司是提供磁存储器的刻蚀设备及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项目计划用地约40亩,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注册资金2亿元,投资总额5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将研发生产半导体生产线上所用的8英寸及12英寸的金属刻蚀系统、磁存储器刻蚀平台及检测设备。
产业类开工项目——苏州特瑞特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以精密流体控制及智能控制器等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科技型智能制造企业,专注于高端点胶机器人的研制生产。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实力雄厚,其点胶技术和应用成功突围国外品牌,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拥有消费电子领域精密点胶多个品类国内出货第一的成绩。该项目累计储备了40项专利技术和6项软件著作权,建成后将年产各类自动化设备超10000套,年均产值6亿元。
平台院所项目——中科院声学所苏州电声产业化基地落户太湖云谷,载体面积约20000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致力于打造声学产业科研型企业创新孵化和加速基地,目前,现有迁入企业1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批姑苏领军人才2家,获批高新区领军人才12家。
以“大招商”“招大商”促大转型大发展,围绕产业链的延伸配套,苏州科技城积极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启航,一批已落地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昆仑山路南、富春江路东,总投资20亿元的太湖医谷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规划推进中,该项目于2月20日正式落户苏州科技城,致力于打造“三大基地、四大集群”,即瞪羚企业基地、独角兽企业基地及上市公司基地,培育心血管器械集群、生物医用材料集群、高端医学影像集群及分子诊断集群等四大细分领域。同时打造“未来社区”,完善园区的综合配套服务,构建最全产业链、最强产业集群及最优产业生态。
智能化改造“优产业”
2023年底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当下的苏州,“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是高频词。紧扣时代脉搏,作为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苏州科技城自然不会落后。
在今天的签约现场,马里兰大学计算神经学博士,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先进制造行业代表人物——崔彧玮创办的汤恩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就是亮点之一。
该公司主要从事雷达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商用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尤其在视觉算法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有多项全球发明专利,同时在传感器领域独有的行业领先的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激光技术,突破了多目标识别、细小物体识别、以及强背景光识别等行业难题,可广泛应用于摄像头、传感器、里程计、商用清洁机器人等产品中。该项目预计2021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3年后达8000万元。
以“智能因子”助推高质量发展,苏州科技城早有布局。今年年初,苏州高新区明确将重点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数字经济六大百亿级产业链。抢抓机遇,苏州科技城正在加快出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将依托中移动、阿里云计算等云平台企业,推动工业领域“5G+工业互联网”先试先用,力争到2023年底,规上工业企业100%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
持续为科技创新赋能,硬核科技企业由此集聚。3月29日,苏州科技城企业苏州和林微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成功上市,这也是继天准科技、山石网科后,科技城第三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
数字化赋能,更为区域经济带来强劲动能。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科技城持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9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1.93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3亿元,同比增长42.8%;外资到账1亿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迎来“开门红”。
“今天的集中签约开工仪式,不仅是对项目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检阅,更是吹响全年‘猛攻项目、大干项目’的冲锋号、集结号。”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苏州科技城党工委书记陈明表示,下一步,苏州科技城将继续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细化跟踪服务,在项目建设的擂台上、在双招双引的舞台上展形象、比贡献、求突破,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来源:苏报驻高新区记者 刘晓平